聚焦改革攻堅·權西裝外套威訪談
  □債務整合本報記者張昊
  2關鍵字排名013年6月,一份包含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調整優化國有資本配置、加快推進國家治理轉型、建立中央層面的改革協調機構等重大議題的研究報告被呈送到中共中央。
  這份題為《改革跑贏危機的行動路線(30條建議)》的報告,出自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報告主要闡述了以危機為導向的改革行動路線。完成這個重大課題的領隊,是2009年入選“影響新中國60年經濟建設的100位經濟學家”的遲福林。遲福林多年潛心研究改革,被譽為“中國改革重要智囊票貼”,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全國政協委員。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公佈。11月18日,遲福林接受了《法制日報》記者採訪,從改革研究者、全國政協委員的視角解析三中全會決定中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闡述融資。在遲福林看來,建設法治中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迫切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現階段的重大任務。
  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公平正義、提高人民福祉。在這個前提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僅要堅持,更要與時俱進地加以完善,並以法製作為根本保障
  記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與時俱進”的要求?
  遲福林:在改革總體設計中,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公平正義、提高人民福祉。在這個大前提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僅要堅持,更要與時俱進地加以完善,使人民代表大會能夠更廣泛地代表人民。
  首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保證。健全立法起草、論證等機制,提高立法的科學性,有助於提高立法質量,防止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出現。
  其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體現了我國權力機關的領導地位。三中全會決定中健全“一府兩院”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的制度。“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要促進各級人大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繫。建立健全代表聯絡機構、網絡平臺等形式,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最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還要充分發揮我國權力機構的經濟監督職能。三中全會決定中指出,加強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國有資產監督職能,這是賦予人大新的經濟監督職能。
  記者:三中全會決定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作了細緻規劃,其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人大立法工作機制;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等都與法制相關。
  遲福林: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是相互聯繫的。社會主義民主是實現法制的基礎,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保障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法治中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迫切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現階段的重大任務。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民主權利,法制建設要加大力度,法治化進程必須進一步加快。
  我國已經進入利益主體多元化時代,利益表達和利益訴求開始成為全社會一種新的公共需求。建立民主協商對話制度,就是要在政治協商、民主對話中找到社會矛盾有效的解決辦法
  記者: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作為兩屆全國政協委員,您怎麼看協商民主這一特有形式?它具有怎樣的獨特優勢?
  遲福林:作為兩屆全國政協委員,我感到,協商民主在國家民主政治生活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協商民主就是參與者通過公共協商形式、採取平等自由的對話方式,就重大事項進行協商討論,保障決策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建立民主協商對話制度,在政治協商、民主對話中找到解決社會矛盾的有效辦法。
  我國已經進入利益主體多元化時代,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這一趨勢將逐步加大。應當說,當前經濟轉型的難點在於協調利益關係,社會管理最難的地方也在於協調利益關係。這裡有三個問題很重要:
  其一,利益表達和利益訴求成為公共需求。社會進入發展型新階段,各利益群體進一步形成並相對固化是一個客觀現實。與此相聯繫,基於利益關係的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將逐步增多。在這一特定背景下,利益表達和利益訴求開始成為全社會一種新的公共需求。基於這個判斷,需要做出利益表達的制度安排,從而將利益表達納入制度化、規範化軌道。
  其二,社會協商對話制度需要從基層建立。在利益主體分化、利益表達訴求增多的背景下,應當把社會協商對話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主要制度安排。總體上說,當前多數群體性事件大都基於利益訴求,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社會協商對話機制進行利益協調並得到妥善解決的。為此,要通過有組織、有秩序、制度化的談判協商協調具體利益關係。以勞資關係為例,工會在勞資協商中的重要作用尚未有效發揮出來。由此,需要從基層做起,建立社會協商制度,使其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基本制度和重要渠道。
  其三,社會廣泛參與才能促成有效的公共治理。利益表達、社會協商、公眾參與的目標是形成完善、有效的公共治理。為此,新階段創新社會管理,應當規範發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參與。例如,健全信息公開、聽證、檢舉等公共參與制度,建立各類群體與政府、公共領域的溝通渠道,使之成為各利益主體進行利益協調的主渠道。吸收不同群體代表加入各類公共組織,在公共政策的制訂和執行中,保證其話語權和參與權。在這個問題上,還需要適應社會發展趨勢,進一步解放思想。
  只有實行基層民主才能建立有效的社會治理。應當將基層民主和社會有效治理的機制和體制相結合,探索基層民主的發展路徑
  記者:在基層民主生活中,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職工代表大會是最基本單元,現階段群眾對基層民主生活認識程度不足,制度化、廣泛化有待提高。如何進一步發揮基層民主的作用?
  遲福林:我國的基層民主包括城市居民自治、農村村民自治和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基層民主是我國民主制度的重要內容,是我國民主政治的表現形式。三中全會決定中指出,發展基層民主,賦予了基層民主新內涵。一是對基層民主保障措施有了新的規定,基層民主是人民利益表達的途徑,要健全選舉、問責等保障機制;二是積極推進基層民主制度化,要發揮居民、村民的監督作用,加強民主協商,使基層民主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制度;三是對職工代表大會作用有了新的要求,要將職工代表大會作為社會組織,真正發揮其保障職工民主權利和實現社會民主的重要形式。
  只有實行基層民主,才能建立有效的社會治理。基層民主建設的基礎是民主協商、民主參與制度化,通過改變基層單一的管理形式,提升基層民主化解矛盾的功能。
  我國基層組織發育還很不夠,與社會發展要求、老百姓的需求尚有很大差距。應充分發揮各類基層組織在國家經濟、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將基層民主和社會有效治理的機制和體制相結合,探索基層民主的發展路徑。
  在人民網黨史百科中,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這樣一段描述:“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中共中央通過開展專題討論、調研、座談等方式,廣泛地征求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意見。三中全會決定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正是通過民主協商機制彙集在一起的。發展需要人民廣泛參與,需要汲取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堅持和發展社會民主政治制度,才能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原標題:利益多元化時代需健全協商民主制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p15cpbv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