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方言植入創意文化用品 記者 付垚 攝6版
  劉女士前幾天在自己的微信上發了一條朋友圈——最近有很多外地朋友問我“biangbiang面”的那個“biang”字怎麼寫,還問這個面到底有多好吃。劉女士說,自打習近平總書記用陝西菜宴請了連戰,她周圍的外地朋友都對陝西特別感興趣,她自己也覺得頗為自豪。昨天,是第15個國際母語日,記者走上街頭,和許多市民聊起了作為本土文化之一的陝西方言。
  陝西方言漸成時尚元素
  昨天,記者在北院門找到了一家經營旅游紀念品的小店,店里銷售的,是一些融合了陝西本土元素的明信片、徽章、冰箱貼等小物件,而本土方言成為了這些本土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類似“額滴神呀”、“諞閑傳”、“咥”這樣的特色方言被改成生動活潑的字體,印到了紀念品上,這樣的特色元素,吸引了不少路過的游人。
  從貴州來西安玩的小馬就被這家小店吸引了,“老闆,這個‘疙瘩馬西’是什麼意思還有這個‘麻迷兒’又是什麼意思”她不斷地向經營小店的李老闆詢問。最後,小馬買了兩個寫有陝西方言的冰箱貼帶走了,“覺得這種紀念品挺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不是千篇一律,而且特別能代表我來過陝西"臨走小馬對記者說。
  小店店主李老闆說,雖然生意並不算是紅火,但是開在這裡還是挺吸引人的,“我就是地道的陝西人,之前在廣州打工,去年決定回來,當我回到家腳踩黃土地,耳邊響起鄉黨的口音時,才一下子覺得是回到了家。”他說,“我覺得方言有一種親切感,雖然我們應該推廣普通話,但是該有的還是不能丟,你看廣州,地鐵報站的時候除了用普通話和英語各說一遍外,還會用粵語再播一遍。”
  方言和普通話都是母語
  西安人小惠現在在山東大學讀書,最近幾天他就要結束寒假回學校上課去了,他告訴記者,自己寢室的同學來自山西、廣西等很多地方,他已經教會了寢室的同學好多簡單的西安方言,“我給家裡打電話的時候總用西安話說,同學聽到了就纏著讓我教他們說幾句,他們覺得西安話特別大氣,說起來很爽快。”
  “在外面說話我一般都用普通話,但是和家裡打電話或者回來和以前的同學吃飯,就都會諞方言了,覺得很親切,是屬於自己的語言。”小惠說。
  雖然同樣是西安人,市民鄒女士卻不大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說方言,“他在學校聽別的孩子說方言,有時候回來給我學,我都會讓他糾正過來。”鄒女士說,“現在都推廣普通話,你看電視上的漢字聽寫大會,也是讓孩子說話寫字更規範,而且以後孩子如果去外地發展,總不希望他只會講一口方言的。”
  “方言和普通話,都是屬於咱們的母語,作為一個中國人,還是應該熱愛自己的母語,現在電腦手機這麼普及,很多人都是提筆忘字,書寫的能力都退化了,無論怎樣,我們都應該善待自己的母語,畢竟這是我們自己的東西。”退休教師周老師說。
  本組文/圖記者付垚
  專家
  方言的存在
  有利於保護文化多樣性
  針對方言和普通話的關係,記者採訪了從事30餘年陝西方言研究工作的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孫立新研究員,他表示,方言和普通話應共同存在,並不矛盾,而且方言的存在可以保護文化的多樣性。
  孫立新研究員說,在一戰後,法國曾經推廣過一個使用標準法語的運動,結果導致法國多種語言的消失,多年以後,很多有識之士都為其他語言的消失而感到可惜,現在我國雖然在一直推廣普通話,但是不應該因為普通話的推廣而讓方言消失。
  “很多文化是包含在方言之中的,很多詞義也只有通過方言才能表達出來。”孫立新說,“方言的存在有益於文化多樣性的存在,語言也是多種文化的一種載體,方言的一些意思也是普通話所表達不出來的,所以,方言也有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
  鏈接
  國際母語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年11月宣佈將每年的2月21日定為“國際母語日”,旨在保護世界語言和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   (原標題:“niania” 陝西話成時尚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p15cpbv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